大寒養生

 

今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四個節氣—大寒。在每年的 1 月 20 日前後,視太陽到達黃經 300 度時為大寒。《曆書》記載:「小寒後十五日,斗指癸為大寒,時大栗烈已極,故名大寒也。」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十二月中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則大矣。」《授時通考•天時》引《三禮義宗》:「大寒為中者,上形於小寒,故謂之大……寒氣之逆極,故謂大寒。」這時寒潮南下頻繁,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,風大,低溫,地面積雪不化,呈現出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。這個時期,鐵路、郵電、石油、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、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。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。

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:「一候雞乳;二候征鳥厲疾;三候水澤腹堅。」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;而鷹隼之類的征鳥,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,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,以補充身體的能量牴禦嚴寒;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,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,且最結實、最厚。


同小寒一樣,大寒也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。近代氣象觀測記錄雖然表明,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,大寒不如小寒冷;但是,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數地方,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。大寒時節,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多為 6℃至 8℃,比小寒高出近 1℃。「小寒大寒,冰凍成團」的諺語,說明大寒節氣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時期。所以,繼續做好農作物防寒工作,特別應注意保護牲畜安全過冬。

對於某些作物來說,在一定生育期內需要有適當的低溫。冬性較強的小麥、油菜,通過春化階段就要求較低的溫度,否則不能正常生長發育。

小寒、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。常年大寒節氣,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僅較前期略有增加,華南大部分地區為 5 至 10 毫米,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 1 至 5 毫米。華南冬乾,越冬作物這段時間耗水量較小,農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並不突出。不過「苦寒勿怨天雨雪,雪來遺到明年麥」。在雨雪稀少的情況下,不同地區按照不同的耕作習慣和條件,適時澆灌,對小麥作物生長無疑是大有好處的。

「爆竹聲中一歲除」。春節不少年份是在大寒節氣內。節日期間,哈爾濱冰燈晶瑩綺麗,廣州花市萬紫千紅,「天府」紅梅斗寒盛開。遼闊的祖國大地,氣象更新,人們將歡慶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。而今年由於閏五月的緣故,春節將會在立春之後。因此今年是一個「閏月雙春」的年份。

由於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,與立春相交接,所以在飲食上與小寒也略有不同。首先,冬三月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,以順應季節的變化。其次,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昇散性質的食物,為適應春天昇發特性做準備。最後,還要考慮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,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。日常飲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溫解表、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紫蘇葉、生薑、大蔥、辣椒、花椒、桂皮等。例如,當有人因外感風寒而致輕度感冒時,常常會用生薑加紅糖水來治療,有較好的療效。

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,人們對於寒熱的觀念也逐漸淡薄了,這也導致許多因寒引起的疾病,在治療上因沒有重視「寒」的問題,而越來越嚴重。人體內的血液,得溫則易於流動,得寒就容易停滯。天氣寒冷,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,甚至引起淤血阻滯,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幾率。也會使體內的筋緊崩,引起疼痛和不適,以及各種病癥。對於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冠心病等疾病患者來說,冬至以後要更加註意防寒保暖,及時添衣,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,又要柔軟寬鬆,不宜穿得過緊,以利於血液的流暢。此外,還應該合理調節飲食起居,不酗酒、不吸煙、不過度勞累,情緒穩定,保持良好的心境,切忌急躁和精神抑鬱。

古人云:「慎風寒,節飲食,是從吾身上卻病法。」大家若希望瞭解自己的體質是否有寒,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辨證參考:

1.舌質淡白,舌胖有齒痕,舌有潤白苔;

2.鼻子過敏,早晚癥狀較嚴重者,受風寒癥狀即加重;

3.不喜歡喝水,飲冷癥狀即惡化,吃熱補則舒服且不口渴;

4.脈搏跳得比較慢或特別快而無力;

5.怕冷,四肢冰冷;

6.肌肉僵硬。

以上幾條,只需具備其中之一者,就可以證明身體屬寒,敬請大家仔細對照,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。尤其在寒冷的季節裡,無論是用餐,就寢,室內,室外,都要時時注意順應大自然的規律,保持身心溫暖、愉悅。寒癥患者飲食禁忌:勿食冰品、茶葉及生冷蔬果。在日常生活保健中,可以使用各種熱源來令身體暖和,並堅持不懈鍛煉身體,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「大寒到頂點,日後天漸暖。」物極必反,陰極陽生。看,那傲放的紅梅,吐露熱烈的芬芳;而潛藏的溫流,也會融冰消雪,化作迎春的歡樂之歌!

大寒養生 六類食物暖身心:http://chinamedicine104.pixnet.net/blog/post/219406298

中醫課程筆記中醫藥膳養生提供中醫進修、中醫美容、中醫養生、中醫養身、中醫推拿、大陸中醫、中醫特考、中醫課程等中醫相關資訊

中醫課程推薦:

 

馬上按讚,加入中醫藥膳養生粉絲團,獲得最新中醫藥膳養生訊息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筱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